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全日制 硕士 研究生培养方案
授予学位类别:工学硕士学位
一级学科(专业学位)代码名称: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二级学科(专业领域)代码名称:080701 工程热物理
                              080702 热能工程 
制订单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培养方案版本号:2022版
一、学科概况
景德镇陶瓷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全国具有明显特色的一级学科,学科起源于1950年代建校初期的硅酸盐工业窑炉,2000年获热能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2010年获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工程热物理和热能工程两个级学科。2002年成为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2003年成为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成为江西省示范硕士点,2003年成为江西省重点建设学科,2010年评为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
该学科是国内陶瓷行业的特色学科,覆盖陶瓷生产过程中与能源、燃料及动力等诸多相关领域,其研究方向涉及到新型热工设备与先进节能储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及低碳燃烧理论与技术、陶瓷热工过程的热质传递理论与技术以及多尺度强化传热传质理论与工程应用。各研究方向主要围绕陶瓷热工生产过程关键学科问题布局,是全国唯一面向陶瓷行业的特色研究方向。学科依托有科技部“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研究平台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思维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师资队伍。
本学科坚持“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使命,扎根千年瓷都景德镇,立足陶瓷行业,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致力于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走产教融合道路培养产业亟需人才,构建了完整且特色优势明显的陶瓷热工教育和研究体系。在陶瓷窑炉节能优化、陶瓷热工过程测定分析、陶瓷窑炉低碳燃烧等方面取得了国内领先水平的一批重大成果,曾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制订了国内首批陶瓷窑炉标准《陶瓷工业窑炉施工及验收规程》和《陶瓷工业窑炉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本学科始终秉承根植行业、服务社会的理念,为陶瓷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研发和管理人才,为国家陶瓷热工行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研究方向
1.新型热工设备及理论(New thermal equipment and theory)
2.燃料燃烧与节能(Fuel combustion and energy saving)
3.窑炉仿真与优化(Kiln simulation and optimization)
4.清洁能源科学(Clean energy science)
三、培养目标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秉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教学理念,应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上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及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具备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思想政治素质: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坚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职业素养:具有良好的学术与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
3.专业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沿,具有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和具体分析陶瓷热工过程关键技术问题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热工工程问题的能力,取得具有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4.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及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具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4年。
五、培养方式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第一责任人,包括指导研究生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指导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等工作,而且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术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的责任。培养方式应灵活多样,更多地采取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课题调研、确定研究课题,独立从事课题相关科学研究,并取得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
2.在培养方法上注重过程培养,要注意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参加规定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教学(科研)实践和生产(社会)实践活动,以加强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3.注重培养学生关注实践、立足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态度和能力。丰富实践教育的内涵与形式,将实践教育贯穿于硕士生培养全过程,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全面育人功能。
4.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积极引导研究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1.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 
    学分要求  | 
    课程类别  | 
    学分要求  | 
   
   
    公共必修课  | 
    ≥10  | 
    学科方向必修课  | 
    ≥8  | 
   
   
    研究方向必修课  | 
    ≥4  | 
    选修课  | 
    ≥6  | 
   
   
    必修环节  | 
    ≥3(其中实践环节≥1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开题报告及中期考核1学分)  | 
   
   
    补修课  | 
    补修课程学分计入非学位要求学分。  | 
   
   
    总学分  | 
    ≥32  | 
   
   
    学分说明  | 
    总学分≥32,其中课程学分≥28(必修课学分≥22、选修课≥6),必修环节≥3学分。  | 
   
  
 
 
2.课程设置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课程分为必修课(公共必修课、学科方向课、研究方向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三个类别。所修课程总学分为34学分,学位课为21学分。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类 别  |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注  | 
   
   
    必 
 
 修 
 
 课  | 
    公共必修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2  | 
    36  | 
    1  | 
    考试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Introduction to Natural Dialectics  | 
    1  | 
    18  | 
    1  | 
    考试  | 
    
  | 
   
   
    英语读写  | 
    English Reading and Writing  | 
    2  | 
    60  | 
    1  | 
    考试  | 
    
  | 
   
   
    英语听说  |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  | 
    2  | 
    48  | 
    1  | 
    考试  | 
    
  | 
   
   
    数值分析  | 
    Numerical Analysis  | 
    3  | 
    48  | 
    1  | 
    考试  | 
    
  | 
   
   
    学科方向必修课  | 
    工程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  | 
    Engineering test technology and data processing  | 
    2  | 
    32  | 
    1  | 
    考查  | 
    必修4门  |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前沿  | 
    Frontiers in Power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Thermal Physics  | 
    2  | 
    32  | 
    1  | 
    考查  | 
   
   
    高等传热学  | 
    Advanced Heat Transfer  | 
    2  | 
    32  | 
    1  | 
    考试  | 
   
   
    高等流体力学  | 
    Advanced Fluid Mechanics  | 
    2  | 
    32  | 
    1  | 
    考试  | 
   
   
    研究方向必修课  |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及其应用  |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and Application  | 
    2  | 
    32  | 
    2  | 
    考查  | 
    必修2门  | 
   
   
    能源与节能技术  | 
    Energy and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 
    2  | 
    32  | 
    2  | 
    考查  | 
   
   
    选 
 
 修 
 
 课  | 
    专业 选修课  | 
    多孔介质传热传质理论  | 
    Theory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in Porous Media  | 
    2  | 
    32  | 
    2  | 
    考查  | 
    至少选1门  | 
   
   
    储能技术与应用  | 
     Energy Storage Thenology and Application  | 
    2  | 
    32  | 
    2  | 
    考查  | 
   
   
    制冷与空调新技术  | 
    New Technologies in Refriger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 
    2  | 
    32  | 
    2  | 
    考查  | 
   
   
    太阳能及建筑节能  | 
    Solar Energy and Building Energy Saving  | 
    2  | 
    32  | 
    2  | 
    考查  | 
   
   
    电子设备热设计  | 
    Thermal Design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 
    2  | 
    32  | 
    2  | 
    考查  | 
   
   
    洁净燃烧理论与 控制技术  | 
    Theory and Control Technology of Clean Combustion  | 
    2  | 
    32  | 
    2  | 
    考查  | 
   
   
    微/纳米尺度传热学  | 
    Nano/Microscale Heat Transfer  | 
    2  | 
    32  | 
    2  | 
    考查  | 
   
   
    陶瓷热工过程的模拟和优化  | 
    Research Methods for Silicate Kilns  | 
    2  | 
    32  | 
    2  | 
    考查  | 
   
   
    多相流理论及应用  |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phase Flow  | 
    2  | 
    32  | 
    2  | 
    考查  | 
   
   
    热力系统定量分析  |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rmal System  | 
    2  | 
    32  | 
    2  | 
    考查  | 
   
   
    实验室安全学  | 
    Laboratory Safety  | 
    1  | 
    16  | 
    1  | 
    考查  | 
    必选  | 
   
   
    公共 选修课  | 
    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  | 
    Academic Ethics and Academic Norms  | 
    1  | 
    16  | 
    1  | 
    考查  | 
    必选  | 
   
   
    第二外国语(日、法、德三选一)  |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 
    2  | 
    48  | 
    2  | 
    考查  | 
    
  | 
   
   
    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  | 
    Retrieval and Utilization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s  | 
    1  | 
    16  | 
    2  | 
    考查  | 
    
  | 
   
   
    导师课程  | 
    由导师自主选择  | 
    
  | 
    2  | 
    32  | 
    2  | 
    考查  | 
    限1门  | 
   
   
    补修课  | 
    流体力学  | 
    Fluid Mechanics  | 
    
  | 
    
  | 
    1-2  | 
    
  | 
    对于欠缺本科层次专业基础的硕士生,要求补修大学本科主干课程2-3门,补修课程成绩不计入学分。  | 
   
   
    工程热力学  |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 
    
  | 
    
  | 
    1-2  | 
    
  | 
   
   
    燃烧学  | 
    Combustion Science  | 
    
  | 
    
  | 
    1-2  | 
    
  | 
   
   
    传热学  | 
    Heat Transfer  | 
    
  | 
    
  | 
    1-2  | 
    
  | 
   
   
    必修环节  | 
    实践环节  | 
    Practice  | 
    1  | 
    
  | 
    1-6  | 
    考查  | 
    
  | 
   
   
    学术活动  | 
    Academic Activities  | 
    1  | 
    
  | 
    1-6  | 
    考查  | 
    ≥5次  | 
   
   
    开题报告与中期考核  | 
    Thesis Proposal and Mid-term Assessment  | 
    1  | 
    
  | 
    3  | 
    考查  | 
    
  | 
   
   
    本学科鼓励教师以多种形式开展硕士研究生课程研究型教学改革。将课程成绩的评价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程成绩必须反映出研究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创造思维与科学实践的能力。目标是使研究生在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为开展创新性的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创造能力基础。  | 
   
  
 
 
七、必修环节
1.实践环节
(1)社会实践
研究生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调查、支教、扶贫及其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开展,累计不少于10个工作日。研究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需撰写不少于1000 字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践过程概述及体会、感想等,并附必要的佐证材料。社会实践服务对象(单位或个人)应在报告上填写评语。研究生提交由实践单位和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的书面实践报告,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2)助研、助教、助管
研究生担任助教、助管或助研工作,其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完成至少一个标准岗位的助教、助管或助研工作通过后记1学分。研究生担任助研、助教、助管的相关要求和考核办法等参照学校制定的研究生“三助”工作实施细则。
(3)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
规范和促进研究生科研成果转化,鼓励研究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技能。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并完成校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4)文献研读
结合研究生选题需要,研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不少于50篇(其中国外文献资料不少于20篇),撰写20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或发表一篇文献综述论文,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合格者记1学分。
(5)基金申请书撰写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纵向科研项目的申请书及20分钟汇报PPT,经指导教师检查、评阅合格者记1学分。
(6)国际、国内交流
研究生在读期间通过各类项目赴国(境)内外高校(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机构学习、交流合作(不少于3个月),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7)实验室安全培训
研究生进入课题之前必须完成实验室安全培训。考核通过后记1学分。
2.学术活动
为了促使研究生能主动关心和了解国内外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开阔视野,启发创造力,要求每位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应公开做口头学术报告至少1次(包括实验室、学院或学校组织的校内学术报告和国内外学术会议报告),参加学术报告至少4次(包括学院、学校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或国内外学术会议),且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必须写出500字以上的心得。经指导教师检查、审核,完成者在必修环节记1个学分。学院审核通过后记1学分。
3.开题报告及中期考核
学位论文选题一般应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具有理论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确定学位论文工作的内容和工作量时应考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培养年限等因素。开题报告中应有前期可行性研究结果。硕士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应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完成。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学校的中期考核。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的具体要求,按照研究生手册《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及开题实施办法》执行。开题报告和中期考核通过后记1个必修环节学分。
八、学位论文
1.科学研究及成果要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开展论文课题研究工作阶段,至少每月2次向导师汇报学习和研究工作情况,并发表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学术成果,要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不得违背科研诚信。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取得与学位论文工作相关的学术成果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含)以上;
(2)出版论著或教材1部(参与具体章节编写工作);
(3)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件。
上述成果必须以景德镇陶瓷大学为第一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信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同时为通信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上述成果认定存在争议的提交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分委员会裁决。
其他要求严格按照《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及学位管理相关文件的要求执行。
2.学位论文要求
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学位论文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应能表明硕士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的国内外最新动态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研究工作要有新的见解,研究论文应达到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水平。
3.论文评审、答辩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要严格按照《景德镇陶瓷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细则》、《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评审管理办法》等研究生院和学校相关文件的要求,完成学位论文盲审评阅、答辩等工作。学位论文必须进行“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检测,检测通过后才能进入学位论文评阅程序。
附:
1.本学科研究生须研读的主要参考书目
[1] 储能技术及应用,伊夫.布鲁内特著,唐西胜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 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技术,邓文广著,中国电力出版社。
[3] 能源工程概论,吴金星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4] 热能与动力工程概论,吕太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5] 工业节能技术,吴金星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6] 陶瓷工业窑炉研究方法,胡国林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2.修订专家名单
冯青,孙健,陆琳,汤永智,汪永清,沈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