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江西省一流优势专业建设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硅酸盐岩相学》是该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课程负责人为材料学院刘属兴教授,团队成员由孙熠博士、李恺博士及苏小丽博士组成。课程团队紧密围绕陶瓷特色,从学生的知识体系、知识领域入手,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重点突出以陶瓷为特色的教学内容,并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方法。近5年,课程团队主持教学改革项目9项,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7篇,科学研究论文10余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保证了该课程的持续健康发展。
《硅酸盐岩相学》这门课程内容多、知识点琐碎而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当时改革的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这门课程的内容,包括晶体对称要素、矿物的肉眼鉴定、正交偏光等内容;让学生尝试地去运用这门课程所学的知识,包括矿物在陶瓷坯釉料配方中的应用等。”课程团队成员孙熠讲述了2018年时最初改革时的想法。课程团队坚持围绕“工程认证(OBE)”的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体系。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团队坚持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将科研工作的思路、方法和进展带入教学领域,不断地充实教学内涵,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比如讲述该课程陶瓷原料章节,团队将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铁尾矿的资源化利用及其在建筑陶瓷中应用”引入课堂,让同学们接触到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
此外,课程团队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和德育功能,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等思政思想融入课堂,将原本的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提升了专业课程趣味性,实现了课程“知识传授”“价值引领”“能力提升”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课程结束后还会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通过调研了解到,不少学生认为课程表现出的思政元素很有趣,并希望授课过程中能再多一些思政元素,期末的教评也显示该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好评。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提高,课程团队也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集影像、文字、动画、声效于一体,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同时将生产实际引入到课堂中,增大了信息量,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课程团队正在积极建设虚拟仿真项目,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粘土矿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能够促进科研,科研能够反哺教学。”课程团队成员李恺如是说道。他认为教学中的逻辑思维是科研过程所必备的要素,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理清知识的逻辑性与条理性对科研是有促进作用的。同时,科研中的结论又能丰富课程的知识,拓展学生们的认知与视角。
课程的改革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循序渐进、持续改进的。课程团队目前正在编写校级规划教材《陶瓷岩相学基础》,该拟编教材的结构与框架不仅全面覆盖该课程的课程目标,而且突出了陶瓷特色,希望为培养学生成为材料类卓越人才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