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玉龙,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清华大学博士,主要从事新型陶瓷膜材料研发及膜法限域催化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先后荣获江西省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大赛二等奖、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获校级“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
深耕:从学术初心到产业报国
2023年博士毕业之际,面对清华大学定向选调的难得机会,杨玉龙却毅然选择回到母校景德镇陶瓷大学。“我的本、硕学业都在陶大完成,是学校培养了我,又托举我进入更高的学术平台。我理应回来把所学奉献给这里。”
刚刚过去的2025年暑假,杨玉龙迎来了他在陶瓷膜领域的新进展。他的团队与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申报的盖茨基金会资助项目,经过前两轮的全球筛选,进入最终考察环节,并受邀参加国际水协会在泰国(曼谷)举办的“新一代卫生系统”项目研讨会,积极推动陶瓷膜在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中的规模化应用。
陶瓷膜,这种由无机材料经特殊工艺制成的新型分离材料,以其耐高温、耐腐蚀、机械强度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异特性,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化工和水处理等领域。从本科阶段初次接触陶瓷膜时的好奇与兴奋,到如今成为该领域的青年专家,杨玉龙已在这一领域深耕十余年。
“至今仍记得本科时第一次了解到陶瓷膜的特性时的震撼。”杨玉龙回忆道,“当时学校已有老师在这个领域取得成果,我暗下决心要向他们看齐。”硕士期间,他作为导师周健儿教授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参与了大量的陶瓷膜材料理论与中试研究,相关技术也向产业化转移。在实践过程中,他意识到要取得更大突破,必须进一步攀登学术高峰。

在了解到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专注于陶瓷膜的工业化应用研究后,他毅然报考该校博士研究生。“我们团队擅长材料制备,而清华强于工程应用,这种交叉互补极具价值。”
从清华回到陶大后,2024年,作为“高性能平板陶瓷膜的产业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项目核心成员,杨玉龙针对平板陶瓷膜产业化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了一系列创新研究。该项目已获发明专利授权8项,相关技术成果在江西兀盾膜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转化,并获得江西省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面向国家新污染物治理的重大需求,他又开发出基于陶瓷膜的限域催化水处理技术,该技术可高效去除水中溶解性痕量有机污染物,降低其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依托该技术,回校后的2年时间里,他先后主持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江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相关技术预计在生物医药企业建立应用示范线1条,积极推动膜法水处理技术在饮用水和工业废水等领域的工程化应用。
他还先后主持市厅级项目4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18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件,专利实施许可1件,先后荣获江西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大赛二等奖、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荣誉。受邀担任Water Research(水研究)、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化学工程)、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危险材料)和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膜科学)和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分离与纯化技术)等环境与材料领域权威期刊审稿人。
点燃:以师者之心引领学子前行
在学生心中,杨玉龙既是令人敬重的老师,也是值得信赖的师兄。他的求学和研究经历,激励着每一位追求进步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可能。作为老师,我们的使命是点亮他们前行的道路,提供成长的支持与引导,让他们在实践中锤炼真本领,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杨玉龙这样理解教育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他创新采用项目式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模式,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他特别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探讨中深化理解、巩固知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快乐中收获新知,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指导学生科研方面,杨玉龙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带领学生深入实验室,从基础理论到实验操作,悉心指导每一个环节。在他的指导下,学生先后获得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第三届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国家二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能源与经济创意大赛江西赛区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作为班主任,杨玉龙总是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细致解答他们的疑问。面对学生对专业前景的迷茫,他注重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读研的初心与目标,鼓励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在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中,他会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建议。对于考研失利的学生,他会帮助分析形势,鼓励抓住调剂机会,不轻言放弃。
“平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和持续学习的动力。只要保持这份执着,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这是杨玉龙经常对学生说的话,也是他自身成长经历的真实写照。

从陶大学子到清华博士,再回到母校成为一名教师,杨玉龙用自己对陶瓷膜研究的不懈追求,书写着对母校最深情的告白。在这条科研与育人的道路上,他正以扎实的工作和无私的奉献,践行着当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