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大学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不少人因缺乏防范意识或者抱着侥幸心理落入诈骗分子的陷阱。这不仅会造成财产损失,还有可能影响个人征信。结合校园经典案例,我们总结出以下三类,希望能帮助大家减少被诈骗的风险。
一、“手机租赁”骗局
“手机租赁骗局”,即有人向学生支付500元好处费后,利用学生信息在租赁平台租赁手机,拿到手机后失踪,不支付租金,平台找学生继续支付租金。导致学生因个人信息出卖引起,承担债务,被暴力催债和征信失信等风险和麻烦。开学以来此类诈骗案频发。不少人怀着赚点小钱的心理,却不曾想落入犯罪分子的套路里。
武汉某高校学生小林,看到有人招募“租机赚佣金”,对方承诺给500元好处费,只需用他的信息在租赁平台租手机。小林按要求操作并交付手机后,对方仅付两月租金就失联。租赁公司随即催款,小林需独自承担剩余租金及违约金共两万余元,还面临征信受损风险。
遇到“租机返佣”这类好事,先想想背后的坑。真有轻松赚钱的机会,轮不到陌生人找你,守住信息、拒绝贪小,才是保护自己的关键。
二、“冒充熟人”诈骗
诈骗分子通过仿冒同学们好友或同学的微博账号或QQ、微信,并主动添加好友。由于账号外观几乎一致,难辨真假。一旦建立联系,诈骗分子便会开始与你闲聊,随后以有“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为借口,请你代为付款、帮忙垫钱,把钱转到指定账户。
小张收到“闺蜜”小晴的微博私信,对方称手机号被误注销、无法登录支付宝等,只能用小号联系,请小张帮忙抢拍心仪名牌包,小张答应后,对方又称在国外网站已付定金,因无法登录请张某代付尾款24800元。小张照办后,电话联系上闺蜜,才发现对方手机号正常、从未订包,方知被骗。
当遇见“熟人”制造“时间紧迫”的氛围来向你借钱时,请记住,真正的紧急情况不会因为你有几分钟的核实时间而酿成大错。冷静下来,慢下来,骗局就很难成功。任何线上好友,以任何理由,让你无法通过电话/视频核实,并最终要求你代为转账或支付的,都是诈骗!
三、“虚假贷款”诈骗
一些诈骗分子会通过网络贷款平台,伪装客服人员,以“校园贷无利息、高金额、还款轻松”等为由,诱使学生通过平台借钱,或借口学生操作失误、账号冻结等,要求缴纳保证金、手续费等,实则是诈骗钱财。
小安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是“某贷款公司客服”的电话,对方称小安在大学期间借的一笔8000元“校园贷”未还,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整治校园贷款,如果小安再不还,将影响到个人征信。在对方的诱导下,小安向多个APP申请了贷款,最终申请到总计2万元的贷款并将贷款转到对方账户里。随后无法联系对方,发现自己被骗。
不要轻信陌生人声称你之前有“校园贷”行为,更不要对“征信会受影响”信以为真。如遇以“校园贷”为借口要求转账,都是诈骗!
四、牢记这三点,骗局绕路走
防范手机租赁诈骗,要选有实体门店、口碑良好的正规平台,仔细核查合同里押金退还、维修责任等条款,收货时务必录像留存设备外观与功能证据,拒绝任何模糊不清的“口头承诺”,避免后续被恶意扣押金。
遇到有人冒充熟人借钱、帮忙转账,绝不能仅凭头像或昵称就轻信。一定要主动发起视频通话,或询问只有你们才知道的私密小事来核实身份,哪怕对方说“情况紧急”,也要先联系其本人或共同好友二次确认,不随意向陌生账户转账。
面对各类贷款需求,切记只通过银行官网、正规金融机构平台申请,绝不点击短信、网页里推送的“无抵押、低利息”贷款链接,更不能下载非官方贷款APP。凡是要求先交“工本费”“保证金”的,全是诈骗,同时要保护好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等信息,不泄露给陌生“客服”。
校园时光虽美好,但诈骗圈套从未远离。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的“反诈屏障”,从“不随意点链接、不轻易转钱款、不透露验证码”这三个“不”起步,让诈骗分子无处下手,让安全常伴左右!